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缝中看日本 - 左岸读书_blog

中看日本 - 左岸读书_blog 

缝中看日本

作者:stella|字体: . . ...|2013-07-06|分类:风云印象 |标签:印象 日本 观察 |2,625 views

自己对于日本的兴趣被激发得很缓慢《岩松看日本》里面有一句话说,“日本在8、90年代引领了整个亚洲的时尚和风潮”,这个2、30年前的事件我是最近才慢慢感受到,因为我本身就是个既不时尚也不懂风潮却特别爱跟风虚心接受旁人乐趣的海纳百川之有容乃大人从流行和时尚方面讲,我隔壁对面宿舍的乐乐君和在哈尔滨风天雪地里喝小酒的屎阳酱绝对是属于那种通过亲身的感受领会到这一现实的人,而我最多只能算是今天看到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某某阶段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明天一查发现哇果然如此,然后还特别激动的类型

最开始还是特别boring地从看动漫开始,我起点比较晚,看的不算多范围也不广高三复习时曾把MP4偷偷蒙在被子里看《鲁鲁修》,被妈妈发现后接受了痛彻心扉的教育。大一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想学日语,问了我们高中班那几个考到日语系的同学,后来也像初高中时特别想学法语一样扼杀在诞生之前大二的时候看完《菊与刀》,酣畅淋漓地接受了别人几十年前的考察和想法,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太了解霓虹国了就好比我之前说台湾和苏联 一样,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地方和国家名词,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止于历史概念而已,中国人喜欢谈传统和过去,喜欢谈整体印象和大致方针,然后剩下一大片现实和实际问题就昂头笑嘻嘻地走过去了

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我现在开始有一种很奢侈的感觉,觉得理应是像西欧那样。从历史上两国之间就相互影响,各自会说彼此的语言,从长相到价值观念都差不多,经济方面也完全合作,人民之间更是非常和谐这种感觉每当看到电视里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类似的屋顶,牌匾上引用了中国古籍的典故时都更加强烈。不过从时间上来说,近代日本果然还是和西方更为亲近,即使母亲的两个孩子幼年时期一起长大,但是成长的经历和过程更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远比亲近要来的多。

如果要谈日本的话,三个方面肯定是中国人要提及的,一是和中国的战争,二是日本的经济,三是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

我自己也不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战争,《看日本》里面有一句话,“未来不属于今天的政治家们,它掌握在孩子们的手中,他们会比过去的一代两代人更有自信,他们肯定有勇气去超越仇恨、超越历史”我觉得没有经历过历史的一代对于“战争”的铭记,能做到感性的适度悲痛和理性的分析便足够了,渲染仇恨和不满并不能收获正的经济和思想效益;对于不同价值观和时代背景的两类人,要相互灌输相互改变的成本和代价可能远大于预期得到的最大收益,这也是“求同存异”概念存在的原因吧悲痛和怀念会给生者以信念和希望,给后来人以激励和动力,而分析和反思则能温故而知新渡边恒雄劝说安倍总理不要去参拜靖国神社时曾说,“历史上的战争的确是很多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组织需要在某一个时期,把这些关系进行一次道义上的埋葬埋葬以后,再重新诞生出一种新的关系”既然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不如等待新的关系诞生和蜕变的契机,我的确觉得,新生代的力量往往是改革的最大希望但也不能仅将希望寄托给时间,因为制度和舆论同样能改变一代人,所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以自我理性的确定性来面对

我们对于日本经济的腾飞总有种又羡慕又嫉妒的感情,我觉得这在前段时间钓鱼岛情绪高涨的时候反映的尤为明显中国人对于经济总量向来应该是不敏感的,因为从小就被教育中国GDP的增长有多么迅猛,所以即便后来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当时普通民众的感触也不那么激动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民众理性不跟风的体现,我倒觉得可能是他们觉得早就该超过日本了才对。同样,民族性在中国的表现也是,通常是有大灾大难时才流露,符合我们骨子里平时不张扬,有需要才显山露水的特征那么,我们广大民众对毫无关联的日本车日本电器日本合资企业又砸又抢又蹂躏,我只能觉得这是在嫉妒。其实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他们本身国民的特性关系可能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注重集体性的目标,所以企业员工能以工作时间来排位,长者为大,给所有人都提供了稳定的预期,而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又使其保持了较为积极的工作态度,因为他们注重细节关注部分而又缺乏宏观思维,所以能不断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更有效耐用的产品,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却又被美国以广场协议在金融战上彻底击溃日本人的民族性本身就很适合在当时二战后制造业兴起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的构建和产品的打造再加上他们从来不吝啬于向外借鉴,既保守又开放的民族心理更使得他们在不断进化更新的情况下还保持了自己的特性

总之,从我们中国的大版图上看日本时,它就好像是一个精巧的小艺术品,内部有着严密和复杂的结构,其井井有序的运转让人赞叹同时又留有遗憾而反观中国大陆,则好像是一块大大的画布,漫不经心地泼洒了美丽的画卷,但是用放大镜放到细枝末节时就能发现不完备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二者这种宏观和微观上的互补和差异性,不知道是未来二者互相合作的契机,还是分歧进一步加深的诱因呢?

它好像是另一个自己,虽然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了截然不同的头脑,但是面对似曾相识的面貌还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如果你有一个比你冷静细心而又偏执一百倍的双胞胎妹妹,肯定也会有这种感受。

我肯定永远也学不会日语,对日本的了解也不会深入到哪里去,但随着中国开放的程度越大,我越觉得我们好像是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孤零零的一只,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紧紧围聚在我们周围有利益更有情谊的盟友呢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但是我还是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

左岸记:我很喜欢并佩服stella能这样即感性又不失理性地思考这些大问题

 

-------------------------------------------------------------
和朋友一起分享有趣的文章 - xiezhen
如果不希望再收到这些邮件,请直接回复告知

没有评论: